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点击量:154 时间:2024-10-15
哈尔滨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正在维护PM2.5空气收集器(资料图片) 主持人:李 禾(本报记者)嘉 宾:胥树凡(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郝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曲久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对话背景“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累计投入要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领域的潜力巨大。与之相对应,我国的节能环保领域人才却面临着“缺口大、就业难”困境。2010年我国共有306所高校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了18444人。其中985高校22所,招收905人;211高校40所(扣除既是985高校,又是211高校的部分),招收2046人;其他高校246所,招收15493人。
有些高校按环境大类招生,如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能源与环境等;有些高校在其他专业院系招收环境工程方向,这类高校约50所,招收3200多人。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每年招生约2.2万名。随着环境科学的快速发展,国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环境事业中。但是我国究竟需要怎样的环保人才,高等院校该如何来培养?日前,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福州大学举行,专家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讨。
————现 状————环境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与市场需求基本吻合问:目前我国的环境专业,以及环境工程人才的现状如何?郝吉明:目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招生规模和市场需求基本吻合,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体系。具体来说,开展了环境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分析环境学科发展趋势、国内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模式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环保产业发展趋势,识别出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战略需求,明确人才规格、注重特色培养、加强实践创新、培养多元化人才”的发展战略以及培养具有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末端治理理论为一体的环境工程人才新定位。
2007年,还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环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制定了“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根据专业特点,经过反复讨论,起草、制定了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开设了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工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设计了实践环节,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0所大学开展了5年的试点工作。————问 题————重科学轻技术 欠缺面向实际工程的技术教育问:目前,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面临怎样的挑战?曲久辉: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自然及其变化的规律,是在复杂环境要素作用下科学探索的永恒难题。
尤其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是极其复杂和动态多变的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我们能够在局部、微观的层面上对某一现象或时空规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及其尺度转化的难度,也让环境科学研究的迷盲与日俱增。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影响及变化的复杂性,也必须充分运用多学科交叉的协同认知,这就对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郝吉明:环境污染是复杂性、综合性的,而污染控制技术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污染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是多样的。这就要求环境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有宽厚、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过程管理,生态系统大环境意识的树立,环境专业内涵不断扩展必然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课程建设如何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内涵的不断快速拓展?如何不断总结、提炼环境工程学科形成的成熟、具有共性的专业基础理论,构筑专业基础理论平台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不同学科背景院校如何将环境学科理论体系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不同学科背景院校如何体现特色课程、特色教学模式?这对现在高等院校的环境专业发展,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我国环境工程教育中,近期以来的主要欠缺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还存在“重科学轻技术”倾向,实践类教学课程有待加强;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社会、产业、企业的结合和合作方面存在脱节;此外,培养规格比较单一,创新教育重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环境学科文化建设和培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理论素养和拓宽学生视野等。————改 进————与企业联合提高实践能力 环境人才应满足社会需求问: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环境工程人才?胥树凡:广大环保系统的科研院所直接为环境管理服务,更熟悉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基层技术研究上比较占优势;高等院校和中科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长期的积淀,擅长原创性理论研究和研发,在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传统。
近年来,一批环保研发和服务类企业不断涌现,他们也是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主体。各类院所、大学应找准定位,充分发挥各自在环保关键技术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争在重点领域和方向构建一批环保产学研联盟。郝吉明:全国开办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已超过300所,但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招生质量等差距较大。对于办学质量尚待提高的学校需要对自身办学规模进行控制和调整,改进办学质量,强调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提升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化“看家”本领等。
特别是针对目前高等环境工程教育中实践教育弱化趋势明显,“工程性”缺失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突出。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环境工程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真刀真枪地参与工程实践,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吸收企业中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开展案例型、实践型教学,选派理论基础扎实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蹲点锻炼,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作为人才使用单位的企业,能否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工程科技人才能否作出创新型成果至关重要。国家应鼓励企业多渠道增加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为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机会和支持,并辅之以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创新活动中不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企业要为工程科技人才构建顺畅的发展通道,完善工程科技人才的职业生涯制度,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构建有利于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高的终身教育体系。
推行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引导教育质量提升。为加快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国际接轨,我国已开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建设工作。环境工程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在2007年下半年启动了认证工作。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的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不断加剧,履行国家环境义务、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保障国家资源供给、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等,已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新热点和基本内容之一。
因此,我国环境工程科技人才,需了解国际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动向。推进国际化办学,可提高环境工程人才国际竞争力。教学资源数字化为新形势下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赋予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更为丰富的内涵,是提高环境类课程教学质量,也是解决目前许多学校因学时少、经费缺、实习难等困难的效途径之一。环境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
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满足社会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我国环境污染呈重度复合态势,需要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px -1px}.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25px -1px;}.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40px -50px;}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本文来源:凤凰彩票大厅-welcome-www.mikasayouchien.net